因為教育知識的普及
現今的父母越來越以開放的態度教育孩子們
可是當頭痛待修正的行為出現時
處罰又往往成為不得已的方式之一
然後再回歸為獎勵,如果孩子某部分呈現了成熟與得宜。
獎與罰的蹺蹺板平衡
很微妙也十分重要
以下為教育學者—陳文德先生
在他的著作<感覺統合教室>所提及的觀點
與爸爸媽媽們在這裡分享
父母和老師總是存著扮演包青天的慾望
這種念頭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
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不論採用什麼方式的處罰或獎勵都有後遺症。
懲罰或許有立即效果
但長期而言
孩子會變得更頑皮
也就是對懲罰越來越有免疫力
懲罰是用力量來威脅孩子
如果他不遵從父母的期待
他可能將喪失他喜愛的東西
或自尊心將受到傷害
嚴重的話
甚至會遭到體罰或禁閉
但懲罰要有效
必須讓孩子害怕
或不能忍受這種代價
這種方式通常只能在短時間有效
孩子似乎屈服了
但也因此逐漸累積免疫力
長期來講
不但無效
而且會產生反效果
l 懲罰所引起的害怕會慢慢習慣,習慣以後便會越來越皮,而且孩子越大,懲罰的效果也越低。
l 懲罰大多很難及時實施,秋後算帳,對孩子的學習效果並不好。
l 懲罰效果有時會變質,較調皮搗蛋的孩子,常成為友伴團體中的英雄。
l 懲罰不論能否產生表面效果,孩子的心中大都不服,所以會有消極不合作和積極反抗的行為,反而增加管教的複雜性。
懲罰中最忌諱的是體罰,這不但不合乎尊重人權和個性化的時代趨勢,也最容易傷到孩子身心。
與其用懲罰來壓制孩子
不如徹底讓他學習哪些是北允許的行為
哪些又是
不可能做的,反而更有助於他的自我成長
獎勵不像懲罰般造成這麼大的傷害性
而且也常能夠有較積極的效果
但若是長期依賴獎勵
在管教上也會產生很大的困擾
通常獎勵都是以孩子期待得到的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品
來控制孩子的行為
這樣的效果也常會伴隨孩子的成長而遞減
l 獎勵的內容必須能隨時滿足孩子真正的需要,讓他願意付出較大的代價,但獎品也常會有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也會讓獎勵逐步喪失效果。
l 獎勵為了要有更大效果,常必須累積到某種代價,也因此喪失了即時性,使得孩子不能立即受其影響
l 獎勵使用的獎品,孩子和大人間的價值觀念常不一樣,致使獎勵的效果常被誤導
其實獎勵和懲罰最無效的地方
仍在於我們存心想控制孩子
和急著想去說服孩子的心態
這會讓我們常疏忽孩子也是一個人
有他成長的權利
也有他被人尊重的需要
當然,獎勵也並非全無功用
如果父母親能站在尊重孩子的立場
以相互約定式的懲罰
來協助孩子自我成長
或只以獎賞代表代人對他的尊重
這種獎懲不但有用
對孩子的學習也有正面的意義
放棄說服,才有真正的溝通
真正健全的親子關係,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溝通上
孩子有孩子的問題
父母應該鼓勵並給他們時間和機會
讓他們表達出真正的感覺
必要時還要加以引導
讓孩子做比較完整的思考及表達
才能真正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說常比做容易
做的最重要秘訣是養成習慣
努力到不用努力為止
一切變成功了
教導孩子是件超長期的持續工作
把方向和規則訂好
主要是在協助孩子自我成長
即使面對感統失常的孩子,也是一樣。
促進孩子自我療癒的能力
就必須有效地掌握溝通技巧
才能成為更有自信的父母親
留言列表